回到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江西法制报:老树绽新枝 繁花斗芳菲——九江一中教育教学巡礼
作者:九江一中 时间:2005-12-4 点击:11031
 
  巍巍匡庐山麓,浩浩长江之畔,有一座誉满江南的著名学府--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她从遥远的北宋走来,从古老的濂溪书院走来,走过千年的风雨沧桑,今天的她,铅华洗尽,气韵沉雄,依然那么光彩照人,那么生机勃发。

  作为赣北第一所现代公学,九江一中正式创办于1902年,其前身为宋明理学奠基人周敦颐所创办的濂溪书院,直接历史已103年,间接历史近千年。 1957年被定为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现为全国现代教育实验学校、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江西省德育示范学校、江西省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基地、九江市示范性重点高中。现有56个教学班,3362名学生,215名教职工,其中有特级教师4人,市教学明星4人,市学科带头人10人,市骨干教师17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有13人,硕士8人,全校高级教师117人。

  校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甘棠湖南岸,占地180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教育教学设施齐备。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布局合理,绿化率达60%,环境幽美怡人,是一所现代化的花园式学校。

  在一百零三年的办学历程中,一代代一中人严谨务实,励精图治,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而读书”的祟高精神传统和以“严、实、诚、勇”为主要特征的优良校风。一百多年来,学校共培养了3万余名学生,其中有全国人大常务会副委员长许德珩,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伯芳,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蒋彝,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周遇奇,江西省副省长胡振鹏等。恢复高考以来,共向高校输送优秀生员8000余人,其中4名省高考状元,正在攻读或已取得博士学位的达300余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九江一中积极探索重点中学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以人为本,刚柔相济”的管理特色,“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课程特色,“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德育特色,在治校办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队伍建设篇:兰薰桂馥出名门
    
   一所学校发展的快慢、好坏,其关键在于管理。九江一中在管理上的总体思路是:事在人为抓主题,刚柔相济建队伍。所谓“事在人为抓主题”,即在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管人与管事的关系,坚持事在人为、人的因素第一,紧紧抓住教职工队伍建设这个主题不放,以促成事的完成和工作目标的实现:所谓“刚柔相济建队伍”,即在队伍建设上,把制度管理之刚与感情管理之柔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提高自身素养的自觉性、主动性。

  一、大力推进改革,不断强化竞争、激励机制。

  1、坚持推行教职工全员工作聘任制。工作聘任制改革始于1993年,最初在起始年级的教师中实行,经过两年的滚动推进,至1995年全校教职工全部进入聘任行列,并坚持至今。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择优上岗、优质优教,因事用人、事得其人的要求,九江一中对教学、行政、工勤等诸项工作定编定岗,采取三级聘任方式:一级聘任一线教师,二级聘任处室工作人员,三级聘任工勤、临时人员,上一级落聘或受聘不满量者,可参加下一级应聘。对于落聘人员,学校支持、鼓励其合理流动,即调动、自谋职业、停薪留职(教师除外)、进修待岗;对达到退休前5年、又不符合退休条件者,学校统筹安排适当工作。按照聘任情况,奖金和福利也随之拉开差距。九江一中工作聘任制之所以能取得良好效果,并为社会所广泛关注,其原因在于一个“实”字,不仅有其名,更有其实,是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基础上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聘任。借鉴九江一中工作聘任制成功的经验,九江市教育系统和全市事业单位于1998年全面推行全员工作聘任制。

  2、积极推行专业技术评聘管理改革。1996年下半年,在国家人事部、省人事厅和市人事局的指导下,九江一中又着手进行专业技术评聘管理改革。此项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变因人设岗为因事设岗,按照该学科在总课时量中的比例设置高、中、初级教师职称岗位,构建分布合理、科学的职务结构;二是变论资排辈为论能考绩,营造以竞争上岗、择优聘任为内核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机制。通过改革,不仅理顺了专业技术职务的分布结构关系,更重要的是将竞争机制引入专技职务的评聘管理中,“论资排辈等职称”终于成为过去,能者上、优者上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激活了专技职务聘任制应有的活力,使实行多年的全员工作聘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3、实行干部民主评议、民主选聘制度。为将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干部的任用、管理,强化领导管理人员的民主意识、服务意识,推进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大力提高领导管理效率与质量,1998年,九江一中又实行民主评议、选聘干部制度。即每年校教代会主席团要对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每两年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要对这些领导干部投一次信任票,凡信任票低于51%者应主动辞职或免职;规定了任职年龄限制:中层副职不超过50岁,中层正职男性不超过55岁,女性不超过52岁,校级不超过57岁;各处室如有空岗,都必须经民主选聘补岗,参加选聘者年龄须在40岁以下(团委书记年龄须在30岁以下)。这一举措强化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推进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提高了学校的综合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提供了制度保证。这一成功做法得到兄弟学校的认可,并在九江市直中小学得到推广。

  4、改革活工资 分配制度。按照多劳质优多得和各职各档分开使用的原则,我们将活工资(即经政府人事部门按工资构成的30%核定的津贴和教师10%津贴中的30%部分)的50%作为课时(工作量)津贴,另外50%作为工作过程和质量津贴;教师系列的考核与《九江一中教师考评细则》配套进行,行政人员和工人系列的考核按受聘岗位责任书的职责要求进行。去年,学校又将奖金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实施了课时津贴制,这样,进一步深化了工资制度改革,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其自身的工作过程与质量紧密联系起来了。

  5、完善年级工作组负责制,强化年级组作为基层实体的职能。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管理跨度也随之越来越大,基层管理不实的问题日渐凸出。针对这一情况,九江一中于1999年进一步完善了年级组工作负责制,同时出台了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选聘条例,使“年级就是一所小学校,年级组长就是小校长”这一初衷成为现实。这一举措使年级作为基层教育教学的实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使“分级管理、分层负责”这一管理的基本原则得到全面贯彻,提高了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而且带来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性提高。

  上述五项前后相继而又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改革,使得“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能力高低一个样”的旧体制终于全面崩塌,将竞争的活力注入教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将内部管理的运行机制建立在竞争、激励的基础之上;并且,这些改革也是建立在对人的才智的承认与尊重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刻苦勤奋、锐意进取的肯定、褒扬及对不讲奉献不求进取的否定、贬斥的基础上的,与大多数教职工对成就感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是相一致的,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养的自觉性、主动性,敬业守职、勤奋工作、钻研业务、刻苦自励蔚然成风。

  二、注重情感投入,努力浓厚融和舒心的群体氛围。

  改革带来了活力,活力源于竞争,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源于压力。毫无疑问,要使教职工群体肯有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从而具有持久的活力,仅有改革这一方面是不够的。在改革的过程中,九江一中更注重情感投入这一柔的方面,做到:

  1、坚持群众路线,尊重教职工参政议政的主人翁地位。每两年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教代会闭会期间由教代会主席团代行职权这一民主管理制度,在九江一中较好地落实在实处,诸如上述五项改革这一类关系到全局、关系到长远的事宜,均要提交教代会或教代会主席团讨论、审议,通过后交由学校行政贯彻、执行。在日常工作中,也注意主动征询、认真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建议。让教职工置身于治校办学的管理诸事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管理。教职工民主治校办学作用的发挥,不仅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更强化了“一中是大家的一中”这一主人翁意识,增强了教职工群体的凝聚力。

  2、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为教职工服务,尽可能提供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是领导管理者的职责;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做好领导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这些年来,九江一中先后新建教工宿舍61套,教职工住房困难得到基本改善;教职工奖励、福利待遇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提高,种种服务措施的强化使教职工对学校管理工作更加理解与支持,对学校更加热爱与关心,对工作也更加勤奋与执着了。

  3、加强和改善思想工作,努力化解消极因素。改革打破原有的僵化的均衡状态,难免使少数人心理及物质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因而加强和改善思想工作也就更加必要。对工作落聘、职称离岗待聘、工作不满量或申请晋升职务而未获审通过者,无论其原因如何,也不论资历深浅、年龄大小,校领导都主动找其谈心,并努力结合各人的实际,坚持实话实说,或劝慰疏导,或批评帮助,或分析原因、指出努力方向;允许将领导管理者当作“出气筒”,以宣泄不快,缓解紧张心理。在坚持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对待,如,对教学一线落聘的几位老教师,都安排了非教学一线工作,待遇也适度从优,在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他们都安心于现在的岗位,并且认真负责,效果良好,不但“人得其事”,而且也“事得其人”;对落聘、待岗的中青年教职工,也都给予重新上岗的机会。

  4、注重管理者自身建设,努力改进管理作风。管理者良好的人格形象及管理作风,是赢得被管理者的情感,从而凝聚人心的重要因素。这些年来,从书记、校长到各处室的主任,都能较好地做到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在人格上努力做到洁身自好,对诸如基建、进人、招生等敏感问题,坚持公开化和集体审议原则,不以职权或工作之便谋取私利;在职称晋升、奖励福利等问题上与老师同一标准,不搞特殊化,努力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在管理作风上努力做到深入实际,与教职工打成一片,除主管后勤的副校长外,其余人员都坚持执教上课,书记、校长都分别下到年级,协同年级组长做好工作。

  改革营造了竞争、激励机制,增加了治校办学的活力;情感投入则深厚了融和舒心的群体氛围,增加了群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条件,两者一刚一柔,相得益彰,形成了既充满活力又融和舒心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推动着治校办学的不断发展。
 
         德育管理篇: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使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品性情操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因此,成功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最终归宿。多年来,九江一中在这方面作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努力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觉性,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突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德育工作特色,形成了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纵向衔接分层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横向沟通,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党团建设、校园科技文化等互为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在育人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实行学生干部民主竞聘制。在九江一中,班级、年级、学校各级各类学生干部通过民主竞聘产生已成定制。如校团委、学生会干部的竞聘,采取个人自荐与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候选人,候选人在相关范围内作竞聘演说,最后经民主差额选举产生。民主竞聘不仅强化了同学们的民主意识,锻炼了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更增强了学生干部的义务感、责任感与服务意识,调动了占学生人数1/3的广大学生干部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每届学生干部产生后,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由上一届干部谈经验、谈体会、谈教训,请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上课,给他们以工作方法的指导。

  二、建立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让学生在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管理中,得到锻炼和教育。九江一中设立了10多个学生自管组织,如:周末自管会、宿管会、膳管会、治保委员会、值周检查小组、评教评学小组等。在管理措施上,注重了自治化,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局部地让学生自己民主立法、自己执法。各自管组织均制订了相应的工作条例、工作职责等。在工作中放手、放权,由学生策划、组织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节等;自办广播、电视台,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让学生当讲解员,接待学校及外宾来访,以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使一批参与管理的学生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为了遵守校纪校规的模范。同时,通过他们的工作和影响力,更多的同学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三、强化社团建设。学生社团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九江一中的学生社团是由团委牵头、学生直接参与的自管组织。目前主要有书法协会、濂溪书会、竞技广场、广播小组、《团讯》编辑部、铜管乐团、舞蹈团、合唱团、周恩来读书会、红十字会等十多个。各类社团活动,全部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开展活动,锻练了学生才干,取得了丰硕成果。校合唱团两次获得省合唱比赛一等奖;在全省读书教育活动中,有两人获得省演讲比赛一等奖第一名;2000年黄金星同学代表江西省参加中央电视台"三星智力快车"比赛连获周冠军、月冠军、年度第三名,2001年8月黄金星同学勇夺全省高考理科状元后,受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邀请,同全国另五位高考状元同场竞技,勇夺第一,并守擂一周成功,后应邀到韩国访问。

  四、充分发挥团队活动自我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我校团队活动每周有固定时间,并列入课程表,低年级各班级团队活动由高年级学生担任辅导员。在校团委和班主任的双重指导和启发下,围绕德育目标,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整个活动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主持,自我完善,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了潜能,启迪了心智。

  每年校庆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节"已成定制。在"校园科技文化节"上,各类文体、科技、学术讲座活动多达百余项。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加以选择,整个活动融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不仅锻炼了同学的才干,培养和发展了同学们的兴趣、特长,而且取得了陶冶情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激励奋发向上品格等多方面的教育效果。以青少年笃爱的活动形式为载体,把学生带进德育的自然、欢乐情境,德育的过程不再是一种受训、压抑、情绪对立而不堪承受的氛围。学生的自主教育是同学间道德观念行为的相互参照评价,是同龄共勉。这就使学生群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一种教育力量,自然地促进学生评判自我,深省自我,从而使自我认识得到升华。增强了教育的实效,形成了学校德育的一种良性循环。

  五、积极探索,大胆开拓,特色教育活动成效显著。 

  1、学伟人风范,树远大理想。 “周恩来班”是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全国创建“周恩来班”指导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一项教育活动,旨在学习伟人崇高的人格风范,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九江一中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参加该项创建活动的学校,四年来,我校师生怀着对周总理无限崇敬的心情,搜集整理了周总理在九江的一些珍贵资料和照片,在庐山和南昌等周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建立了学生活动基地。在校内开展了演讲、朗诵、宣誓、读书会等多种活动,同学们知周、学周蔚然成风。有4个班级综合表现出众,被评为“周恩来班”,高振普将军和赵炜大姐以及中央文献室的有关领导亲临我校给“周恩来班”授牌。“周恩来班”创建活动对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传统,对青少年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协调性发展,必定要关注环境,环境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为此,国家环保总局和瑞典隆德大学联合在国内开展“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实验活动,宗旨是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关注环境问题,研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探究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小硕士”项目实验活动由瑞环隆德大学的教授面向全球以网络学习形式授课,要求学生定期上课,定期完成作业。九江一中选派了两批30多名同学参加了该项活动,同学们每周二、五下午在老师指导下进入隆德大学的网站与世界各国的中学生进行环境方面的学习交流,并按隆德大学的要求完成实践性作业,比如:九江的两湖治理问题,庐山的城市化问题,鄱阳湖环境破坏问题,等等,同学们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强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同时也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尤其是国际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学生的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友好的平台。

  3、歌海欢唱,诗意传情。音乐和诗歌可以表达思想,可以陶冶情操,九江一中已连续三年举办了“濂溪之声”大合唱比赛及“春之声”诗歌朗诵比赛,并且形成定制,每年校庆日举行大合唱比赛,每年元旦前夕举行诗歌朗诵比赛。

  大合唱比赛由学校统一明确要求,每班两首歌,一首为校歌,一首为自选歌曲,学校将中宣部所公布的一百首爱国主义歌曲曲目印发给各班主任,各班从中任选一首作为比赛曲目,全校各班都要参加比赛,因此,每当比赛前夕,校园里歌声阵阵,此起彼伏,一首首优美的爱国主义歌曲在校园的上空回荡,这些美妙的歌声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以情的陶冶。

  诗可以怡情,诗可以悦性。诗是青春的浪漫,诗是青春的激情,诗是青春的骄傲,诗是青春的明证,走过青春,不能没有诗,菁菁校园,不能没有诗。培养诗的情趣,引导同学们热爱诗歌,正是培养同学们高雅的艺术情趣,培养同学们热爱人文的品格。《再别康桥》明媚的忧伤,《我是中国人》的豪迈,这些诗歌朗诵,或荡气回肠,或激情似火,或温柔如水,同学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和思想熏陶。

  4、 胸怀成才梦,精彩北京行。首都高校科技夏、冬令营活动也是我校的特色教育活动,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要组织同学们到北京参加活动。北京作为首都,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现代的,同学们在清华、北大优秀学子的带领下感受北大、清华的校园文化,聆听专家精彩的报告,攀长城、游故宫、看升旗,参观中国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和太平洋海底世界,接受网络培训,欣赏民族瑰宝景泰蓝······庄严神圣的爱国情怀,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尖端前沿的科学技术,令人神往的校园氛围,无一不使同学们颂于口,感于心,铭于怀。理想前途,爱国情怀,科学探究,吃苦耐劳等思想和精神,无一不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渗透于同学们的心胸,化作绵长的精神营养滋养同学们的一生。

  5、拳拳爱心,浓浓真情。九江一中有一个享誉省内外的著名办学品牌——农村班,农村班抒写了九江教育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但是这个精英荟萃的集体每年都会有一批来自农村的优秀学生因家境贫寒而面临辍学的危险,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发起成立了“九江一中爱心助学基金会”,该基金会是目前为止九江市中小学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影响最大的爱心助学机构。基金会成立五年来,接受了来自教师、学生、家长、校友和社会的多项捐资,总金额逾30万元。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3次捐资近4万元;九江市交警支队全体干警连续三年跟踪资助10名贫困生,三年累计捐资近5万元,10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全部考取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九江市烟草专卖局捐资1万余元,数名特困生得到资助;九江市公安局巡警支队一大队的部分官兵连续8年资助一位父亲早亡、家境贫寒的同学,为他交纳全部学杂费。5年来,九江一中教师和同学也数次捐款近10万元,不断充实爱心助学基金会。真情在流露,爱心在飞扬,千万双热情的手共同打造温情校园。5年来,九江一中有400多名贫困同学受到各种钱物资助,已顺利完成或正在完成学业,没有一名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教学教研篇:百般红紫斗芳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九江一中积极探索重点中学全面施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管理、课程、教学、德育等方面一系列改革,努力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在治校办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素质教育这一热点、难点问题上,九江一中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一“核心环节”,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努力实践,扎实推进,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得到全面加强,校本课程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研究性学习课稳步推行。

  一、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得到全面加强。

  国家课程是新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是帮助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基础的主阵地。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与基础作用在我校得到全面落实与加强。一是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齐开足各门国家课程。在许多学校常年见不到的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不仅正常开设,而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二是严格实行分层次教学,在实验班、农村班、择优班、普通班实行教案、教学、作业、考试等方面分层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很抓教学常规和教学研究,以常规教学保质量,以教育科研促提高。定期检查教案、作业、测验,定期组织学生评教,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宜小宜实,服务教学”的原则积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二、校本课程建设步入规范化轨道。

  所谓“校本课程”,即由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目标而自行开发的课程。如果说,国家课程关注的是全体学生,是学生的共同基础,那么校本课程关注的则是学生的个别需求,是学生的多样发展的需要。正因为校本课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所以尽管应试教育卷土重来,势不可挡,九江一中仍然始终坚持开设校本课程。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在推动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可以说,九江一中校本课程开发已完全步入了规范化轨道。

  1、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实践证明,没有明确的办学目标的学校是没有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即使有,也只能是漫无目标的盲动,或者充其量是低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九江一中的办学目标主要是根据该校百年来传承的“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而读书”的精神传统和游华新校长的“对民族的未来负责,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确定下来的,其内容概括为“三有四会打基础”,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健康的身心素质;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创造;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这一办学宗旨既是九江一中治校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九江一中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其中校本课程中的选修课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发展学科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活动课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品质、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集体意识与合作的精神、发展特长爱好、增强体魄与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2、有一支较强的的教师队伍。(1)挑选责任心强、教学教研能力强的老师为校本课程开发、开设的带头人,以骨干带动一般;(2)持之以恒地搞好师资培训,如组织普遍性的课程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选派有关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启动“拜师工程”,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等。三是提出“一专多能”的要求,即要求每一位教师不仅能教好本学科的必修课,还要开发、开设并开好一至二门任选课或活动课,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与质量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评范围,考评结果与评先、职称晋级挂钩,对未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开设者实行“一票否决”。实践证明,九江一中教师队伍是一支整体素质较优秀的队伍,老师们都自觉地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业务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面达100%,实际开课面达90%。

  3、有可供学生选择的较丰富的课目与有一定质量的教材。九江一中每年组织开展校本课程集中备课、教案教材的评审活动,并编辑了《九江一中“两课”教案精选》和十多种校本课程教材,以推动校本课程课目的开发与教案、教材质量的提高。目前,九江一中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有100多种,给学生据需选择提供了较大空间,常年开设的课目达60多个;“教师个人有较高质量的传统课目,年级有相对稳定的课目体系”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目标基本达成。

  4、有较完备的组织管理制度。学校科研处对校本课程负宏观指导、调控的责任,制定了《九江一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若干规定》,规定50岁以下高级教师和近三年内将申报高级职称的老师必须开设校本课,将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有关情况(如教学态度、课程质量、学生评教结果)纳入对教师的的教学评估范围,并将评估结果与教师的评先、晋级、职称的评聘直接挂钩,在职称评聘上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对校本课教师在课时补贴、工作时间、购买资料、外出考察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校本课程的课时补贴明显高于国家课程的课时补贴,并且每学期都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优秀校本课程教师,给予经济奖励,对于带领学生外出调查研究的校本课教师除报销旅差费用外,还给予每天50元的补助;为了保证校本课教师有相对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不要求他们坐班,对他们不考勤;校本课教师可自由购买图书资料,学校实报实销,图书资料用完后交校图书馆登记、注册;教师外出参观、考察机会优先考虑校本课教师,等等。

  5、有相对完备的设施与条件。近三年来,先后投资近300万元,充实更新了实验设备,新建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美术室、音乐室等设施,扩建了图书馆,有校内外实践活动基地14个,各类球类及体育活动场所齐备;投资1000多万元的“素质教育活动中心”建成,九江一中校本课程及总体教学条件都是全省最好学校之列。

  三、大胆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2000年暑期,学校组织近百名师生组成的12个专项课题小组,分赴柘林湖、瑞昌古铜矿、康王谷、庐山、石钟山及修水农村(主要就“打工”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考察)等实地,在老师的一般指导下,主要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考察,也主要由学生对亲身搜集的一手材料进行分析、提炼、概括,从而对问题作出独立的判断与回答。当年共收到同学们撰写的考察报告、论文20余篇,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收获体会文章近20篇,已结集刊载于《九江一中学报》增刊上,其中《“桃花源”原型考证》、《康王谷旅游资源考察报告》、《关于庐山植被、地质结构及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调查报告》等多篇论文报告受到省、市有关学者、专家们的广泛称许与好评。这一次学习活动开启了九江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序幕。六年来,暑假开展综合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寒假开展学科内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九江一中已成定制,形成了庐山研究、柘林湖研究等多项特色课题,而且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也逐渐渗透到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型课程日益增多。学校先后编辑了三辑《九江一中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汇编》,收录学生优秀论文近200篇,有的论文对教材的结论提出质疑,有的论文对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结合文献和实地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论文对九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有的论文对发生在九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九江的历史名人进行了比较规范的学术研究。其中黄金星、张岩松、王国勋等同学在做“油膜法佐测分子大小”的实验中,发现分子直径为 10-9m数量级,与教材所给的10-10m数量级的结论不符。面对实验结果与教材所给结论不符合的情况,同学们没有盲从,先后三次重做实验,结果还是为10-9m数量级。于是,在钟家琴等老师的指导下,大胆地撰写了《由油膜法实验引发的思考及我们的建议》一文。省、市有关专家对该文非常重视,江西师大的有关教授读了此文后亲自动手做实验,证明同学们的结论是对的,对同学们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赏与评价。该文已正式发表在全国性的专业刊物《物理教学探讨》2001年第12期上。实践证明,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提供了条件,对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了解社会,培养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等都大有裨益,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制度,灵活的管理方法换来了丰硕的管理成果。恢复高考以来,九江一中已产生4位省高考状元,正在攻读或已取得博士学位达400余人。1990年以来,九江一中连续10多年夺得九江市高考理科个人总分第一,多次囊括理科个人总分前6名。近年来,每年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10人左右。2005年高考,纪攀同学以678分的成绩获得全省理科个人总分第4名,全校600分以上优生65人,绝对人数居全省第二,相对比例则为全省第一。

  老树春深绽新枝,繁花似锦斗芳菲,今日的九江一中已经成为千千万万优秀学子的向往之地,已经跻身全省顶尖级重点中学行列,明日的九江一中必将朝着全国一流名校大步迈进!

                 (原载《江西法制报》2005年12月4日)

版权所有: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
地址:九江市滨湖路1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8135193(党政办) 8238623(党政办) 8238625(南门湖校区招生办) 8251390(八里湖校区招生办)
传真:0792-823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