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为了忘却的纪念——语文组公开课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15-10-22 点击:7429

2015年10月20日上午第一节课,九江一中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全体成员以及教务处陈宁主任在学校致知楼高一(18)班教室共同观摩了王文明校助的一节公开课——《记念刘和珍君》。


作为校级领导,王校助率先垂范,为语文组内部相互学习、探讨开了好头。在这节课上,王校助带领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情节,探讨文章蕴含的深层思想。从文本细读的角度,以“我独在礼堂外徘徊”串起课文内容,着重探讨鲁迅先生的“徘徊”与“独”,并最终回归“独”,体会鲁迅文章思想的深刻性。以“庸人”为核心点,牵引出鲁迅作品(《孔乙己》、《药》等)中最常见的批判对象。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至结尾处,更是探讨激烈。


课后,备课组成员交口称赞。教务处陈主任认为,王校助在面对临时不意想的变故所上的一堂“即兴课”,从容应对,体现出深厚的教学功力。在讲解过程中,将文章背景穿插于课文讲述,生动形象。同时亲自示范,以踱步来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徘徊”是在沉思。


高一语文组备课组长沈玉山老师则认为这篇课文讲好实在不容易。文章容量大,不易把握,而王校助能从宏观上把握鲁迅先生面对刘和珍之事作出的思考,着重“独”字,提纲挈领地去发掘本文的思想。涂薇老师极为赞同王校助在本课讲解中使用的文本细读一法。认为高中学生应该培养出文本细读的能力。王校助能带领学生从隐匿的细节看刘和珍的特质。从 “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这句话设问:喜欢看鲁迅先生的文章的是什么人?鲁迅先生文章具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出刘和珍的进步特征。同时,王校助在本文中提出“救中国就是救庸人”的观点,对此,涂老师表示特别赞同。“庸人”是鲁迅作品的核心,国民性是鲁迅着重批判和拯救的对象。朱群英老师在发言中着重关注中西方文学写法的对比,以鲁迅写中国人大多面对死亡的沉默和西方如《巴黎圣母院》中在断头台前的喧闹的不同,尝试去解读中西文化。


会上大家热烈讨论,交谈着能从本次观摩中学习的地方。刘界老师作了关于第三单元教学建议的主题发言。强调了第三单元记人、叙事散文与记叙文的差别,并着重介绍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建议。(语文组  供稿)










版权所有: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
地址:九江市滨湖路1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8135193(党政办) 8238623(党政办) 8238625(南门湖校区招生办) 8251390(八里湖校区招生办)
传真:0792-8238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