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做一个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师
作者:九江一中 时间:2008-10-27 点击:6809

  [语文组讯] 在2008年9月24日至26日举行的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高中学段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竞赛活动中,九江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万紫云同志代表九江市,与来自全省各设区市的11位专家评委一起,观摩了17堂语文课,并于24日下午就其中的三堂课作了现场即兴评述。全文如下:

  感谢三位教师——吉安三中周维权老师、九江一中涂薇老师、南昌一中李剑老师;感谢今天来现场听课的18位同学。他们在今天下午,呈现给我们三堂精彩的语文课。

  首先,三位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既集萃了长期以来教学研究中已形成的共识,又表达了作为教师个体的独得体会。周老师关于杜十娘悲剧意蕴的探讨,涉及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蹂躏,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扼杀,金钱物欲对爱情的异化。这是我们所习见的分析,也是必须由教师传承给学生的基本内容;但周教师在与学生的探讨中,引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人的尊严。我觉得,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深广的思考,应该成为这篇小说教学的动情点。涂薇老师对《锦瑟》这首朦胧诗的解读,更是给了我们一种既陌生又真切的体验:用坚守的执着去拯救自我的迷失,用永恒的希望去看待现实的缺憾,用慎重与珍惜去直面终将逝去的拥有。听过许多老师的课,我自己在教《锦瑟》时也试图每次能有一些新的理解,但涂老师别开生面,引领我们对生命体验、生存状态有了更新的思考。我想今天听课的同学们会有同感的。李剑老师在《短歌行》的教学中,抓住一个“忧”字,理清诗歌的情感主线,时光易失,贤才难得,功业未就,因而“忧从中来”。明确了曹操以诗言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的愿望。一节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很不容易;但李老师投石激水,浪起千层,从低沉的时光感慨中引出高昂的人生理想,从消极的及时行乐中发现积极的事业追求,从渴慕贤才的谦恭中感受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这种“言外之意”的探求,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敢于尝试的。这种对文本的新见解,正是我对三位老师怀有敬意的主要原因。

  第二,三位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既把握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又能联类深广,给学生一条探幽发微的路途,一个“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想时空。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三位老师对这个例子的讲析都注意了典型性,具体,通透,到位,在此无需赘述。我想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要义在于引导学生向课外求得,“功夫在诗外”。三位老师在这点上可圈可点。周老师不但让我们聚焦杜十娘,更让我们把关怀的目光投向刘兰芝、琵琶女、林黛玉、祥林嫂,除了一洒同情泪,还试图给她们指出除“死”之外的另一种命运前途。涂老师在《锦瑟》的教学中,对几个典故意蕴的阐释,成为她对李商隐“朦胧”诗意的形象图解。而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苦苦思索,卡夫卡对人的异化的彻底揭露,鲁迅先生在死亡的边界格外强烈的“生”的意识,更有课堂上同学们或许尚且稚娕但一定言而由衷的真切感受,前贤与后哲,超越时间和空间,来了一场现代技术条件下的网络课堂大讨论。涂老师厚积而能广发,独具慧眼。中外作家们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让听课的师生油然生出“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欣喜。李剑老师不但与同学们探讨了魏蜀吴的人才战略,比较了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异同,还忙中偷闲,涉及了酒与诗这一颇有意思的话题。这样立足于文本,向纵深处、向广袤处的开掘和拓展,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了课堂,还惦念着去读书;告别了老师,还懂得向谁去求教;在远游外部世界之时,还能回归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

  第三,三位老师重授业,更重解惑,在引领学生一窥文学堂奥的同时,还主动参与学生的当下生活,积极影响学生将来的心智发展。周老师在教学结束时给出了一项话题作文的练习,这堂课上的材料就有了现实的功用。涂老师多次发问,希望正在成长中的学子们能懂得执着,永怀希望,学会珍惜。李老师从曹操的诗歌论及现实,并殷殷期待学子们从现在打好基础,将来成为人才,成就自己的事业。语文课不是纯文学鉴赏课,它还担负着把学生送进大学的责任;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可它还承载着塑造人的灵魂的道义。如何在这方方面面寻求平衡,找到契合点,三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成熟圆通之处。

  第四,三位老师有许多共性,但他们各自的特质更为突出。周老师的音质独特,字字落实,掷地有声,在文本相关段落的朗读中声声泣血,很能撼人心魂。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内能解诸多问题,还能开一个辩论会,正反两方都能“振振有辞”,言之有据。教学设计上敢于取舍,这给我深刻的印象。涂老师的教学语言具有诗的特质,富含哲思,是对琐碎的生活话语的提纯。她教态亲切从容,沉静内敛却展示着思想的张力,居高立远而能让学生不断追慕。李剑老师声音低回徐缓,语言简洁干脆,富于生动变化的课堂对话性。举止儒雅淡定,能包容学生的不足,亦能激赏学生的睿智,整堂课都能与学生处于一种有效有序的交流中。我总觉得,语文老师若失去了个性,语文课堂就会失去魅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此先进,网络走进课堂行将成趋势,学生接触比我们更好的语文老师,比今天三位更出色的大方之家,机会多得很。再有名的名师,他们或许能给学生更多更好的东西;但我们仍然有继续站在讲台上的必要,因为我们能给学生一份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然,还有许多该说的,比如,三位的亲切自然,与学生的良好互动,比如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娴熟运用,比如同学们的聪慧灵敏……

  最后,也读一读我个人的困惑:

  周老师提到杜十娘的爱情悲剧亦是一个性格悲剧;那么我问:如果她不去追求一份纯洁的爱情,或者放弃自己的尊严而委曲求全,也许她会如许多世俗的女子一样有幸福满满的感觉,难道这就不是一个悲剧吗?为李甲而死,确实不值得;但杜十娘是简单的殉情吗?除了一死,在那个年代,她还能找到更好的维护自身尊严的方式吗?

  涂老师对《锦瑟》的解读,老实说,我心悦诚服,因为这是我所不能。但同时也有一些担心,教师确实要站在高处引领学生,但会不会曲高而和者寡呢?

  李老师讲曹操,讲《短歌行》,内容丰富,缤纷多彩,也点出了“建安风骨”、“慷慨多气”;但我本人在这堂课上,除了教师和学生以及多媒体中的朗读歌吟,余者感之不深,触之不广。

  再次感谢三位老师,感谢同学们。以上所言,随兴而发,不能说是评点,只能谓之杂谈。贻笑于大方,亦就教于大家。(万紫云)

版权所有: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
地址:九江市滨湖路1号 邮编:332000
电话:0792-8135193(党政办) 8238623(党政办) 8238625(南门湖校区招生办) 8251390(八里湖校区招生办)
传真:0792-8238623